发挥地区优势 促进新兴产业竞争发展
近日举行的中国郑州2010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投资商。此次系列对接活动上,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签约项目96个,投资总额达280亿元。《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出台后,这一关系到国家经济转型问题的重要文件,早已被嗅觉灵敏的投资商捕捉到,开始在中部地区攻城略地,将营地向西迁移。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中部地区具有区位、资源、环境、市场和产业基础等优势,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也因此吸引了众多的投资商到中部地区投资。这位负责人表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壮大产业规模,增强发展动力,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产业转移已成大势 据了解,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迫切需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东部地区在保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比较优势,劳动力成本日趋抬升,土地资源非常紧张,环境容量接近饱和,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腾笼换鸟”、进行产业转移势在必行。因此,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成为一大趋势,给中部地区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安徽省2005~2008年利用省外资金年均增长53.9%,2008年实际到位省外资金达3125.1亿元,是2004年的5.6倍。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分别为1101亿元、1850亿元、950亿元、1230亿元,比上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中部地区承接省外资金来源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而承接的产业转移项目主要集中在资源能源行业和消费品行业,说明外来投资者主要看中的是中部地区相对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由于河南是我国的资源大省,在煤炭、矿产、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上占据优势,因此,资源型、能源型的项目一直是东部沿海地区投资者追逐的热点。为何越来越多的投资商愿意到中部地区来投资?对此,一些投资商告诉记者,他们看中的正是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成本优势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优势。 据了解,中部地区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价格相对较低,劳动力供给充足且成本较低。如河南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超过1500万人,安徽、湖北、湖南均在1000万人左右,且各省劳动力成本只相当于沿海地区的1/2或2/3左右。此外,中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已大大改善,交通运输、供电、供水瓶颈障碍逐步消除。政府的办事效率显著提高,交易成本逐步降低。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多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以及产业集群,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 避免低层次竞争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中部地区的一些省市在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上差异不大,近两年都开始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想以此拉动投资,提高地方GDP。但这在无形中则造成了雷同式布局、低层次竞争等诸多问题。比如,目前河南已有10多个市区将“电子信息”、“新材料”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在竞争压力下,盲目招商、“争商抢商”、争夺项目的事件也是时有发生。不仅如此,中部地区还面临着来自东南亚国家的竞争压力,一些东南亚国家也正利用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等优势,争夺日韩、港澳台以及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中部地区在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有关专家告诉本报记者,由于中部地区改革相对滞后,市场经济制度及运行机制的建立还不到位,要素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发育滞后,对外开放水平较低,普遍存在地区封锁和条块分割现象,产业发展整体环境落后于东部地区。
此外,中部地区产业配套能力也不强,尽管人力资源丰富,但技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缺乏,这已经成为制约承接产业转移的瓶颈之一。现代化的城市群和功能齐全的产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但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许多开发区、工业园区的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条件和生产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条件达不到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要求,园区企业集群度不高,难以吸引转移企业。 要转移更要“转型” 面对激烈的竞争,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选择性地承接产业。“产业转移要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这一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有关负责人建议,中部各省要认真研究产业转移的特点和方向,明确产业转移的来源地和转移的主要产业,科学制定产业承接规划,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大力承接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依托综合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和发展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区位优势,积极引进和承接加工贸易产业,加快发展金融、商贸物流、交通运输等现代服务业。
河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仅开始提倡产业转移,也开始力主进行产业的“转型”。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河南的能源工业通过高端化、集聚化两大路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同时,河南把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重任放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身上。如今,河南已将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
在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的趋势下,各地也纷纷着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载体。正式印发的《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要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培育和壮大一批重点经济区,发挥规模效应,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对河南而言,“载体”主要就是产业集聚区。河南现有的180个产业集聚区被赋予了“产业对接,区域招商”的重任。河南省对产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为:结合当地实际找准产业定位,引导相关企业进入,以若干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的功能区。然而,面对“真金白银”的项目,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易。如果说竞争给集聚区带来了“近忧”,那么自身如何去同质化,打造核心竞争力才是各产业园区的“远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在中部地区很多进驻产业集聚区的企业,拥有自有核心技术者的并不多。为了打造中部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指导意见》就提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要着力在承接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有关负责人指出,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一方面要着力增强企业的原始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将产业转移的链条延伸到研发和设计环节,积极承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后实现再创新,坚持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位负责人同时指出,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还应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合作发展方式。
·加大政策支持 促进农产品流通 |
·改善投资环境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发挥市场资源配置 |
·建立物流中心 推广技术服务 |
·建立空港物流中心 提升物流效率 |
·实行农村流通体制改革 加强配送中心建设 |
·打造现代物流城 促进两岸物流发展 |
·加快物流业发展 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
·扩大汽配市场规模 提高技术水平 |
·让“软肋”变成“强筋” 促全省物流业发展 |
·管理信息化不断加强 物流升级促进企业发展 |
·国际商业智慧引领未来竞争力 |
·如何打造好太原都市圈的经济“引擎 |
·建立商贸平台 促进经贸发展 |
·合作开发规模临港产业平台 提升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
|